把握瑣碎時間 運動累積健康
近來各式酷炫的運動紀錄器紛紛上市,手環、掛飾、腰帶、智慧手機等,都有記錄每天行走步數、運動時間及消耗熱量的功能,累積每天瑣碎時間運動的觀念,已經逐漸翻轉過往集中運動時間的理論。效果如何呢?目前的研究顯示,累積每天15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(如:快走或騎腳踏車),即可達到養生及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,這讓運動更容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,輕鬆運動、快樂生活。
吃飯不專心反易導致肥胖
俗話說:吃飯皇帝大!這句話流傳已久的俗諺可是非常有道理的,它提醒大家,不要打擾吃飯的人,除了禮貌上考量外,對健康也有所助益。英國研究顯示,吃飯時分心看電視、滑手機或玩電動,相較於專心吃飯者,其飯後容易吃更多點心;此外,分心吃飯的人,大腦較不易適時產生飽足感,容易當餐吃入較多量的食物導致肥胖。所以,提醒家長應避免讓孩子養成「吃飯配電視」的壞習慣,除了有助於提升孩子的專注力,縮短孩子吃飯時間外,更可減少孩子因為過量飲食增加肥胖的機率。
運動前或後進食? 不同健康考量
門診常有病人詢問,到底飯後運動好?還是飯前運動好?運動後胃口特別好,吃得特別多容易胖吧?有些研究顯示運動後半小時內吃東西,尤其是高蛋白質食物,營養進入人體後容易到達肌肉使用,但超過一小時後進食,過多的熱量則易堆積在脂肪細胞。然而,雖然運動過後食量變大,但長期觀察有運動的人其身體質量數(BMI)並未比沒有運動的人增加。
那麼飯後運動呢?許多人吃完飯後馬上劇烈運動,反倒增加腸胃不適。因此目前建議飯前半小時左右運動,有助於提升肌肉新陳代謝;飯後選擇慢走等緩和運動,則有助於減少胃食道逆流不適症狀。
未控制飲食 單靠運動減重不易
說要運動很容易,真要運動需毅力。運動的好,大家都知道,可惜就是做不到,但能持續保持運動的人,除了令人敬佩外,其換得的自我健康卻是無價。不過,減重過程中,單靠運動提升基礎代謝率並增加新陳代謝是不夠的,倘若未能控制飲食,餐餐仍是滿桌油炸物、精緻甜點、餅乾零食和含糖飲料,難以看見磅秤體重節節下降。因此,控制飲食及規則運動雙管齊下,是健康減重不二法門,但當不二法門變成「罩門」,不論怎麼努力體重仍難以控制時,建議請肥胖專科醫師仔細評估,抽血檢驗是否代謝出了問題,如罹患糖尿病或甲狀腺功能不足等疾病,才易正確減重保有健康。
留言列表